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發布失業調查報告指出,今年以來台灣社會的失業率雖然降至十八年新低,但就業人數增幅卻已連續三年低於十萬,對於這個罕見的情況,主計總處推測民間投資趨緩、人工智慧(AI)及自動化運用普及是主要原因。
主計總處的推論是合理的,因為民間投資趨緩、人工智慧運用普及都會減少人力需求,都是就業人數增幅趨緩的原因。不過,兩者還是有些差別,投資趨緩是可以挽回的,只要政府願意有作為,但人工智慧、自動化其浩浩蕩蕩之勢是不可逆的,在人力大量被取代之下,將導致許多工作消失,其對經濟社會衝擊之大,是我們無法想像的。
舊工作的消失,新工作的出現,台灣過去並非沒有經歷過,依據主計總處的估計,二十年來國內紡織成衣僱用人數少了11萬人、塑膠包裝設計公司製品業也少了3萬人、零售業也減2萬人,但同期間批發業僱用增加了32萬人、銀行業增加了5萬、住宿業也增加了3萬。三級產業(農、工、服務)一失一得之間,就業人數仍呈增加態勢,也許有些人會據此認為:「到時候市場自然會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,不必太緊張。」
然而,我們恐怕無法這麼樂觀,隨著人工智慧、網路經濟及自動化生產的普及,未來無人車、無人商店、無人銀行必將如雨後春筍,這一波由人工智慧領銜的無人經濟勢將全面取代三級產業的人力,而導致工作機會大量消失,這與1990年代產業結構改變所引發的人力消長不同。如今台灣就業人數雖成長趨緩,但總算還在成長,日後可能連成長都成長不了。對於這個發展可能面臨的危機,我們以底下三點提醒當局:
第一、結構性失業的擴大:這一波網路經濟、無人經濟的影響,要比昔日全球化的衝擊更大,過去於製造業所失去的就業機會,可以從服務業補回來,從傳統服務業失去的就業機會,也可以從新興服務業找回來,但隨著網路經濟、無人經濟的普及,產業結構出現變化,三級產業的人力都可能遭到取代,這將使台灣社會出現歷來最嚴重的結構性失業,非僅失業人數升高,失業期間也會台中包裝設計拉長,台灣社會將更加浮躁動盪。
即使台灣在人工智慧(AI)、物聯網等無人經濟領域發展有成,由於這些產業所能提供的就業機會不多,難以維繫充分就業,過剩的人力必將淪為失業者,由歐肯法則(Okun's law)可以推論台灣經濟成長將為之下滑,情勢更加險峻。
美國現代美學被視作一種訊息,包裝設計帶給您原始的美學訊息,在它能引起審美感染的代價之後,滿足每一個人的審美需求,主要是構成形式美和功能美兩種審美形態,在產品推廣方面,包裝設計起著很大的作用,精緻的包裝設計不僅可以美化商品,而且一開始就吸引消費者的眼球,要明確包裝的設計功能和功能。包裝物是包裝產品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,所以包裝設計要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,能直接干預市場競爭。現代包裝設計工作者當然不能忽視消費者的需求和市場趨勢,只有不斷提升設計水平,深刻理解消費者行為,設計出來的東西才有生存空間。所以包裝設計必須立足於引領時尚潮流。應該遵循的原則:主創品牌裝修設計要立足於價值工程,追求經濟效益,保護功能的增強和包裝的使用功能是設計的關鍵,反向價值工程更重要,我們應該以更經濟的成本來實現包裝。
第二、所得分配的惡化:過去半世紀農業社會轉到工業社會,工業社會轉至服務業社會,雖未導致大量失業,但仍出現貧富差距擴大,包裝設計印刷所得分配惡化,二十多年來五等分位所得差距由五倍擴大至六倍,所得集中於前1%家庭的情況日益嚴重。未來在無人經濟、網路經濟席捲各產業下,就業型態及要素報酬都將改變,此一改變將釀成歷來最大的所得重分配,若不循租稅手段未雨綢繆,「貧者愈貧、富者愈富」將更趨嚴重,其所引發的動盪與民怨也將是前所未見的。
第三、國內商機的流失:近年網路經濟已對台灣帶來翻天覆地的影響,隨著網購、網路廣告快速成長,非僅實體通路深受影響,由於網路無國界,在外商長驅直入下,國內網購、網路廣告商機的大餅也遭蠶食鯨吞,在無遠弗屆的網路經濟下,這一波服務業就業機會流至海外後,還找得回來嗎?當然找不回來。網路經濟影響已如此之大,未來無人經濟的影響就更難想像了。
從生產面,政府致力於發展AI、物聯網等數位經濟發展也許可以在來日獲得商機,但當台灣社會進入無人經濟時代,經濟活動全然改變,投資乘數、消費乘數及產業關聯也將全數改寫,甚是可畏。
去年初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曾指出:「今天進入小學就讀的兒童,65%在長大後都將從事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,另有25%的工作者,其工作機會未來有五至七成將因自動化而被取代。」這其實就是指數位經濟、無人經濟將改變全球的就業型態,若這項估計是正確的,再過十幾年,我們的就業環境就將出現重大變化,而會變成什麼樣子,政府應從教育、文化、產業等各方面審慎評估。
一葉知秋,台灣已連續三年就業人數增幅跌破十萬人,這當中有多少是投資不振造成的,有多少是自動化、AI造成的,相關單位不能只憑臆測,宜再深入分析。而當局在欣喜於失業率創十八年新低之外,更要正視就業人數增幅跌破十萬的困境。
我們認為,發展數位經濟、無人經濟已是時勢所趨,然而如何降低其對就業的衝擊,實為成敗之關鍵。為政之本在民,當政策導致一國失業率升高、所得分配惡化,這個政策縱令有多前瞻,它仍舊是最糟的政策,當局自應以臨深履薄的態度妥為規劃才是。
留言列表